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水产和渔业论文_中华倒刺鲃保护生物学研究(2)

来源: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11-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6.2.2 数据测量 6.2.3 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单因素方差分析 6.3.2 聚类分析 6.3.3 主成分分析 6.3.4 判别分析 6.3.5 差异系数 6.4 讨论 第七章 水体中纳米银

    6.2.2 数据测量

    6.2.3 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单因素方差分析

    6.3.2 聚类分析

    6.3.3 主成分分析

    6.3.4 判别分析

    6.3.5 差异系数

6.4 讨论

第七章 水体中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的毒性效应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试剂

    7.2.3 实验方案

    7.2.5 数据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和斑马鱼胚胎的急性毒性效应

    7.3.2 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和斑马鱼胚胎发育影响

    7.3.3 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和斑马鱼胚胎孵化率与孵化时间的影响

    7.3.4 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幼鱼肝脏内SOD活性影响

    7.3.5 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幼鱼肝脏内CAT活性影响

    7.3.6 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幼鱼肝脏内GSH-Px活性影响

    7.3.7 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幼鱼肝脏内MDA含量影响

7.4 讨论

第八章 中华倒刺鲃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8.1 前言

8.2 资源胁迫因素

    8.2.1 酷渔滥捕

    8.2.2 水利水电工程

    8.2.3 水域环境污染

8.3 资源保护和有效管理的建议

    8.3.1 进一步开展中华倒刺鲃的基础研究工作

    8.3.2 完善渔业管理政策,加强渔业管理力度

    8.3.3 限定捕捞规格与捕捞数量

    8.3.4 积极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及效果评价

    8.3.5 减少污染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章摘要: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隶属于鲤科(Cyprinidae)、鲃亚科(Barbinae)、倒刺鲃属(Spinibarbus),是我国的特有鱼类,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与经济价值。据历史资料记载,中华倒刺鲃曾广泛地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上游水系,但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建设以及环境污染等频繁的人类活动影响,导致中华倒刺鲃的资源衰退明显,栖息地严重破坏,分布范围急剧缩减,目前已被列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之一。如何保护中华倒刺鲃的野生种群资源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2012-2016年野外调查的原始数据作为基础,以资源量相对较丰富的赤水河种群作为主要调查对象,研究了中华倒刺鲃年龄与生长,繁殖生物学及食性分析等生物学特性,评估了2013-2016年赤水河赤水市江段4年来中华倒刺鲃的种群资源量的变化与现状,分析了赤水河、嘉陵江及清江3个长江中上游流域群体间的形态差异及判别方法,探讨了水体中的新型重金属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胚胎及幼鱼阶段的毒性影响,最后根据中华倒刺鲃生物学特性以及资源分布现状,对中华倒刺鲃种群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提出合理性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在赤水河中下游(茅台镇至合江县)共采集样本622尾,对中华倒刺鲃的年龄与生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倒刺鲃鳞片上呈现疏带与密带交替排列的年轮特点,年轮较为清晰,鳞片上新轮形成高峰期为每年的4-6月。渔获物体长分布范围为105-516mm,年龄分布范围为1-5龄;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雌鱼:W=0.0143L3.26,雄鱼:W=0.0485L2.87。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雌鱼:Lt=63.2[1-e-0.2270(t+0.3224)],Wt=7055.0[1-e-0.2270(t+0.3224)]3.261;雄鱼:Lt=60.8[1-e-0.2149(t+0.4463)],Wt=6738.2[1-e-0.2149(t+0.4463)]2.870。雌鱼与雄鱼的生长拐点年龄分别为4.87龄和4.46龄,渔获物中有93.7%样本的年龄低于拐点年龄,说明赤水河种群资源的开发方式不合理,这也是导致赤水河中华倒刺鲃种群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2.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赤水河赤水市江段共采集样本783尾,对中华倒刺鲃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繁殖季节,中华倒刺鲃雄性性成熟个体吻端及眼鼻周围分布珠星,雌性一般无珠星分布。雌性初次性成熟年龄为3.9龄,最小性成熟体长388.0mm;雄性初次性成熟年龄为3.0龄,最小性成熟体长320.0mm。根据性腺发育程度和性体指数(GSI)的月变化结果显示,中华倒刺鲃繁殖期为4-6月,5月为繁殖高峰期。通过卵径分布频率来判断,中华倒刺鲃属于分批产卵型鱼类。绝对繁殖力为19511-59295(33502.2±15742.4)粒/尾,相对繁殖力为9.7-16.8(13.3±1.5)粒/g。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和体重呈显著的线性关系。3.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赤水河赤水市江段共采集样本405尾,对中华倒刺鲃的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华倒刺鲃摄食节律的月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全年的摄食强度较大,高峰期为每年的3月和9-11月。基于优势指数的分析结果可以知道,中华倒刺鲃是以水生植物为主要食物的广食性鱼类,其食物组成包括藻类、浮游动物、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水生植物以及有机碎屑,在幼鱼阶段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当体长超过100mm后开始摄食水生植物、水生昆虫以及软体动物,食物组成随自身生长发育逐渐趋于稳定。中华倒刺鲃全年均以水生植物为主食,秋冬两季会增加大型无脊椎动物的摄食比例。生长发育阶段和季节变化是导致食物组成差异的主要因素。4.用体长股分析法评估了2013-2016年赤水河赤水市江段中华倒刺鲃种群资源量,结果显示4年的资源量分别为255569、217468、190192和174365尾,呈逐年下降趋势。此外,资源量衰退还体现在CPUE下降,所占该江段的渔获物比例减少,渔获物体长规格变小以及MSY下降等方面。通过野外调查发现,过度捕捞、涉水作业和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干扰是导致赤水河中华倒刺鲃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5.2013年5月至2013年11月,于嘉陵江、赤水河和清江3条长江中上游支流采取中华倒刺鲃样本共288尾,结合传统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法对中华倒刺鲃3个野生群体的形态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单因素方程结果表明,3个群体共有29个比例性状存在显著性差异;聚类结果显示,嘉陵江群体与赤水河群体首先聚为一类,二者形态相似,与清江群体形态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8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2.93%;用Bayes判别法逐步筛选出了16个判别效果较好的比例性状,并建立了准确识别3个中华倒刺鲃群体的判别函数,综合判别率达到99.31%。3个群体属于群体间的形态分化,未达到亚种水平,差异最明显的性状为反映体高、尾柄长度和尾柄高度的3类性状。栖息地环境差异和地理位置远近是影响中华倒刺鲃3个群体间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6.以斑马鱼为参照对象,探讨了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胚胎及幼鱼的毒性效应。纳米银对中华倒刺鲃胚胎有较高毒性,96h的LC


文章来源:《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网址: http://www.sdnyswxbzz.cn/qikandaodu/2021/1110/617.html



上一篇:水产和渔业论文_长江下游鳊种群生态学及遗传多
下一篇:生物学论文_中国不同地区宽鳍鱲的系统地理学及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投稿 |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编辑部|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版面费 |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论文发表 |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